行业资讯分类
美丽中国·山里最美那个村|凯里市曼洞村:AG九游会在线“和美庭院”幸福家

  芳菲四月,漫步在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寨,映入眼帘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的人文印记,农文旅融合的生活美学,让这个古老的苗寨焕发出无限生机。

  4月15日一大早,68岁的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潘英就坐在织布机前,AG九游会APP忙碌着理纱织锦。

  “这批织锦是日本游客订的,要赶在‘五一’前织出来。”潘英介绍说,织锦工艺很复杂,每块布匹至少要用到一两千根经线纬的高精密度。

  青曼苗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保留着纺织、刺绣、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其中“苗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8岁开始学刺绣,什么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我都能绣得很‘活’……”对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非遗技艺,不论是织锦工序还是刺绣工艺,潘英都铭记于心。

  自1984年被贵州省命名为第一批乡村旅游村寨以来,青曼苗寨就成了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寨点之一。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潘英带着村里的姐妹一起织锦、绣花、接待游客。传统非遗,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产业。

  如今,潘英和姐妹们成立了织锦合作社,56名绣娘年收入少则两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

  “1990年到2000年,青曼苗寨旅游特别火,吹芦笙跳舞、卖刺绣织锦、做餐饮接待客人,全村人都在忙着旅游的事。”曼洞村党总支书记罗以胜说,当时村里最高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2万人次。

  要发展旅游,光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元素还不够,还需在基础设施、旅游特色等方面持续发力。

  结合村情,曼洞村聚焦民族文化元素,把产业发展定位为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苗侗文化的创意平台、健康文化的体验中心。

  随着部门资金和资源要素整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家乐、民宿、研学基地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现在村里修了非遗馆,就连闲置的老乡政府和道班房都被改建成了特色民宿,老村委会办公楼及接待木楼也改造成了康养体验中心,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了。”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曼洞村纪检监督员龙才感慨不已。

  “‘五一’期间的房间现在已经基本订满了。”贵州智晟科技开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曼洞运营中心负责人魏苔芸说,客人除了观光游玩,还可以体验苗族非遗制作工艺,做康养项目放松身心。

  用破旧的瓦砾在门口做成高山流水小景观,把坛坛罐罐和废弃的猪槽种上花卉绿植……走进曼洞村五组村民龙福春家的非遗体验中心小院,令人耳目一新。

  “织布机、蜡染盆、造纸池等非遗物件,都是我亲手制作的。”龙福春说,“老房子闲着可惜,我就琢磨改造成非遗体验中心,供学生娃娃来做研学活动。”

  “荣权,你家收购的物品不要堆放在共用的坝子上了;福贵家也得让步一下,把厕所和鸭舍往后移移……”这不,龙福春和村干部一起上门来做龙氏兄弟的工作了。

  原来,龙家四叔伯兄弟住同一个大院,分家后怕对方多占地方,于是各家在院子里摆放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有的直接把厕所、鸡圈建在院子里,成为村里“和美庭院”建设的“老大难”。

  吃家庭饭、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龙福春和村干部通过真情感化,终于让龙家几兄弟达成了共建“和美庭院”的共识。

  垃沙子、送水泥,拆厕所、清场坝……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龙家几兄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大家齐心协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对院子重新规划,力争创建“和美庭院”。

  村道干净了,绿植增多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以前零乱的民居如今变成花园式庭院,曼洞村也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曼洞依托村里的田园风光、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努力打造集“吃、住、行、教、娱”等为一体的旅游研学打卡地。

  随着“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一张张国字号牌子的落户,“和美”曼洞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唱唱家乡好风景,山美水美人更美;唱起苗家敬酒歌,喜迎八方宾朋来;产业兴旺干劲足,增收致富生活好;和美庭院幸福家,人人都来当主角……”夜幕降临,一首乡村振兴之歌唱响曼洞村每一个角落。

Copyright © 2012-2023 AG九游会·(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731号-1